“当时想着都是亲戚,她又是弟媳妇,借钱时根本没多想。”法庭上,王某提起那笔2万元借款时,语气里满是无奈。这起看似普通的借贷纠纷,揭开了亲属间借贷潜藏的诸多隐患。
据悉,2022年原告王某的弟媳妇被告刘某突然通过微信联系王某,称自己弟弟盖房急需资金周转。出于对亲戚的信任,王某没过多询问便通过微信转了2万元过去,连借条都没要求对方出具。彼时谁也没想到,这场基于亲情的互助,会在日后演变成法庭上的对峙。
世事难料,不久后刘某与王某的弟弟因感情破裂离婚,随后便远赴外地打工。去年,王某家中急需用钱,想起这笔借款,便联系刘某催要,却屡屡碰壁。“她总说工资低,要交房租、养孩子,没能力还。”多次沟通无果后,王某只好拿起法律武器,将昔日的弟媳妇告上法庭。
庭审中,刘某坦然承认借款事实,但一说起还款就红了眼眶:“我确实借了2万元给弟弟建房,但现在真的困难。离婚后一个人在外打工,月薪才2000多元,要付孩子抚养费、交房租,实在拿不出钱,只能每月还1000元慢慢还。”而王某则希望对方先还1万元,剩余部分再按月偿还,因双方调解方案差距较大,承办法官决定先依法开庭审理。
庭审结束后,承办法官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、证据充分,且双方曾是亲属,多次联系当事人进行庭后调解。调解中,法官结合庭审中双方的诉求,用通俗的语言剖析利弊:“都是曾经的一家人,抬头不见低头见,把关系闹僵对谁都没好处。王某这边体谅一下对方的经济压力,刘某也尽量想办法多还一点,互相让一步事情才能解决。”在法官的耐心引导下,双方逐渐放下芥蒂,换位思考。
最终,双方达成和解:刘某第一个月偿还5000元,第二个月偿还2000元,余下欠款每月偿还1000元直至还清。这场因借款引发的纠纷,在互谅互让中画上句号,曾经受损的亲属关系也得到了修复,真正实现了“案结事了人和”。
民间借贷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风险。口头约定、条款模糊等都是引发纠纷的常见因素。无论关系亲疏,借贷时都应签订书面借条,明确借款金额、用途、利息计算方式、还款时间等关键条款,并妥善保留借条、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证人证言等有效证据。
亲情可贵,但亲兄弟也需明算账。规范借贷行为,既是对自己财产的保护,也是对亲情的维护。让每一笔借款都有章可循,每一份信任都不被辜负,共同营造公平有序、诚实守信的民间借贷环境。